企业信誉 常见问题 期刊大全
期刊
投稿邮箱

mlunwen@163.com

服务热线

18516839603

【论文写作技巧】什么是学术写作的“建构主义范式”

发表日期 2025-11-14 11:12:44    138

在学术写作的多元领域中,建构主义范式犹如一颗独特的星辰,散发着与众不同的光芒。它有着自身鲜明的定位和独特的追求,与传统的学术写作模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论文写作技巧】什么是学术写作的“建构主义范式”

建构主义范式的核心目标

建构主义范式的学术写作,其核心目标有着明确的指向性。它并非将精力投入到阐释一个客观存在的因果规律上。在传统的学术思维里,探寻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是重要的研究路径,比如研究某种药物对疾病的治疗效果,寻找经济发展与教育投入之间的因果关联等。然而,建构主义范式并不热衷于此。同时,它也不是针对某个具体的社会问题展开批判。虽然批判性思维在学术研究中不可或缺,但建构主义范式有着更为独特的关注点。它所聚焦的是深入理解并清晰展示一个特定的现象、观念或者身份是如何被“建构”起来的。这里的“建构”并非简单的创造或构建,而是一个复杂的社会过程,涉及到众多因素的相互作用。并且,它还致力于揭示这种建构过程所产生的社会后果究竟是怎样的。例如,对于“网红”这一现象,建构主义范式会探究“网红”是如何在社交媒体环境、商业利益驱动、大众文化需求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下被建构起来的,以及这种建构对社会价值观、消费行为、青年职业发展等方面产生了哪些影响。

对实证主义观点的挑战

建构主义范式从根本上对实证主义所秉持的观点发起了有力的挑战。实证主义坚信存在一个单一、客观、等待被发现的真理。在实证主义者看来,世界就像是一个巨大的谜题,只要通过科学的方法和严谨的观察,就能够找到那个唯一正确的答案。例如,在物理学领域,通过实验和观测可以确定物体的运动规律、能量的转换形式等客观真理。然而,建构主义范式对此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它的核心哲学信念在于:现实社会是建构的产物。也就是说,所谓的“现实”,特别是社会现实、知识、制度、身份等概念,并非是预先就设定好的,也不是纯粹客观存在的。以社会现实为例,不同的人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对“贫困”的理解和感受是不同的。在一些发达国家,可能月收入低于一定标准被视为贫困,而在一些发展中国家,这个标准可能更低,而且贫困不仅仅体现在经济收入上,还涉及到教育、医疗、居住条件等多个方面。这些社会现实是通过社会互动、语言交流、对话沟通以及历史与文化进程被人们共同创造和持续维持的。比如,语言是社会互动的重要工具,不同的语言词汇和表达方式反映了不同的社会观念和文化传统。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语言和文化不断传承和发展,塑造了人们对于社会现实的认知和理解。

意义理解源于互动

在现实生活中,对于意义的理解,大部分都源自于互动。意义和理解并非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属性,就像一本书,它本身只是一堆纸张和文字的组合,但不同的人阅读后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和感悟。这些理解和感悟是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过程中产生、协商并且不断演变的。例如,社会权利这一概念,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有着不同的内涵。在一些西方国家,社会权利可能更强调个人的自由和民主权利,如言论自由、选举权等;而在一些东方国家,社会权利可能更注重集体利益和社会稳定,如社会保障、就业权利等。同样,心理健康的概念也在不断演变。在过去,心理健康可能仅仅被理解为没有精神疾病,而如今,心理健康涵盖了情绪管理、人际关系、自我认知等多个方面。女性主义概念更是如此,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女性主义有着不同的诉求和表现形式。早期的女性主义主要关注女性的选举权、受教育权等基本权利,而现代女性主义则更加关注性别平等、反对性别歧视、打破性别刻板印象等更广泛的问题。

知识的情境化特性

知识是情境化的产物,这是建构主义范式的一个重要观点。不存在一种能够适用于所有情况的知识,就像没有一种万能钥匙可以打开所有的锁。所有的知识都是局部的、情境化的,它们产生于特定的时间、空间以及文化背景之中。以医学知识为例,某种疾病的治疗方法在不同的地区可能会因为当地的医疗水平、药物供应、患者体质等因素而有所不同。在一些发达国家,可能采用先进的手术技术和特效药物进行治疗,而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可能由于医疗资源有限,只能采用传统的治疗方法。再如,教育知识也具有很强的情境性。不同国家的教育制度、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存在很大差异。芬兰的教育以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培养而闻名,其教育知识是在芬兰独特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教育传统下形成的;而中国的教育则更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学生的纪律性培养,这与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需求密切相关。

建构主义学术写作的特征

基于以上这些理念,建构主义学术写作呈现出以下几个鲜明且具体可辨的特征。

研究问题的独特形式

建构主义的研究问题通常是以“如何XX”来开头的。它不会像传统研究那样去问“XX是什么?”或者“XX导致XX吗?”这样的问题。例如,传统研究可能会问“剩女是什么?”“剩女现象是由什么原因导致的?”,而建构主义则会追问像“‘剩女’这一话题在中国媒体话语中是如何被建构起来的?”这类类似的话题。这种提问方式体现了建构主义对事物建构过程的关注,而不是仅仅关注事物的本质或因果关系。

现象“问题化”与常识解构

建构主义写作擅长把人们视为理所当然的常识进行“问题化”处理。它会提出质疑:“为什么我们会认为这是正常的?”例如,在建构主义者的视角下,性别(gender)从一种生物属性被解构为一种通过反复表演和实践而建构起来的社会身份。在传统观念中,性别被认为是由生理特征决定的,男性具有男性的生理特征,女性具有女性的生理特征,这种生理特征决定了他们的性别角色和社会行为。然而,建构主义者认为,性别不仅仅是由生理因素决定的,还受到社会文化、教育、媒体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人们通过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举止、穿着打扮、兴趣爱好等方式不断地表演和实践着自己的性别身份。简而言之,写作的过程就是去揭示这些“常识”背后所隐藏的社会、历史和政治力量的过程。比如,为什么在某些社会中,男性被期望要坚强、勇敢,而女性被期望要温柔、善良?这背后可能涉及到社会分工、文化传统、权力结构等多种因素。

强调情境与语境的重要性

由于知识是情境化的,所以建构主义写作极为注重对具体情境进行厚描。它不会去追求剥离语境的普适性结论,而是会花费大量的笔墨去详尽地描述研究发生时的社会、历史、文化和制度背景。因为意义正是在这些具体的语境中产生的,脱离了语境,理解也就无从谈起了。例如,在研究一个社区的文化活动时,建构主义写作会详细描述社区的地理位置、人口结构、经济发展水平、历史文化传统等因素对文化活动的影响。一个位于城市中心的社区和一个位于偏远农村的社区,其文化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可能会有很大的差异。城市社区可能更注重时尚、多元的文化活动,如音乐会、艺术展览等;而农村社区可能更注重传统的民俗文化活动,如庙会、舞龙舞狮等。

以“网瘾”为例探讨建构主义写作范式

下面我们具体围绕“网瘾”这一概念,对建构主义的写作范式进行深入探讨。实证主义范式可能会通过心理量表和统计数据来测量“网瘾”的发病率,以及其与抑郁症状之间的相关性,试图证明“网瘾”作为一种精神障碍的客观存在性。这种研究方法注重数据的收集和分析,通过科学的方法来验证假设,寻找客观的规律。然而,建构主义研究则会将“网瘾”作为一种行为问题进行解析,探讨“网瘾”在社会话语中是如何被建构和定义的。在具体的写作实践中,引言部分不会预设“网瘾”是存在的,而是将其作为一个具有历史性、存在争议的概念提出来。指出其在西方诊断手册中模糊的地位,在西方的一些精神疾病诊断手册中,对于“网瘾”的定义和诊断标准并不明确,存在很大的争议。但在中国却成为了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沉迷于网络,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然后进行文献梳理,回顾媒体恐慌、家庭教育焦虑、学术话语、政府政策以及电击治疗等干预措施是如何共同塑造了“网瘾”的叙事。媒体为了吸引眼球,往往会夸大“网瘾”的危害,制造社会恐慌;家庭教育焦虑使得家长对孩子的网络使用过度担忧,采取一些不恰当的教育方式;学术话语中对于“网瘾”的研究也存在不同的观点和争议;政府政策对“网瘾”的治理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电击治疗等干预措施更是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争议。经过一系列的话语分析,总结得出“网瘾”并不仅仅是个人的心理问题,更是一个被媒体、专家、家庭和政策共同建构起来的社会事实。结论部分会强调这种建构过程的现实影响力,并且呼吁以一种更复杂、更批判的视角来看待青少年与网络的关系。不能仅仅将青少年沉迷于网络归咎于他们自身的问题,而应该从社会、文化、家庭等多个层面进行分析和反思。

建构主义范式学术写作的总结

总而言之,建构主义范式的学术写作可以看作是“意义的学术追溯”或者“现实的解剖学”。它并不关心“发现了什么”,而是致力于揭示“它是如何成为今天这个样子的”。建构主义范式的写作以过程性、情境性、反思性以及对语言的溯源作为核心特征。过程性体现在它关注事物的建构过程,而不是仅仅关注结果;情境性强调知识是在特定的情境中产生的,研究必须考虑具体的语境;反思性要求研究者对自身的研究过程和结论进行反思,避免主观偏见;对语言的溯源则注重分析语言在建构现实和知识中的作用。其最终目的是通过解构“常识”,来揭示其背后所隐藏的社会运作逻辑,从而为人们理解社会提供一种深刻且富有批判性的视角。通过建构主义范式的学术写作,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式,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去认识和改造世界。